加拿大pc入口二维码怎么弄-诗词创作常见病
你的位置:加拿大pc入口二维码怎么弄 > 新闻动态 > 诗词创作常见病
诗词创作常见病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2:51    点击次数:79

诗词创作常见病

周正环(安徽)

我国现有诗词作者众多,作品数量惊人,但足以流传的佳作甚少。在当前诗词创作中,最常见的毛病是“假、平、俗、滥”。

一、假。

假诗如同假酒、假药一样,有伤风气、无益身心。

有的诗词作品是感情失真。口称“以人民为中心”,内心却是以权势、名利为中心,写出的东西难免言不由衷,缺乏真诚。许多“节日诗人”的表态诗,虽然政治正确,乃至通篇豪言壮语,却未必是发自内心。那些常见的“老干体”,动辄代表人民说话,往往流于俗套,立意过分拔高,貌似慷慨激昂,实则空洞虚伪。

有的诗词作品是描写失真。最常见的就是效仿前人不伦不类。当今一些诗词作品中的“柴门”“更漏”“仗剑行天下”“秉烛读家书”之类描述,使人觉得是在穿越时空,其实都是些仿古赝品,读来缺少现实感。有的作品出于某种需要,不惜削足适履、因词害意。

宋朝李廷彦写了一首百韵排律,呈上司请教。其中一联“舍弟江南殁,家兄塞北亡。”上司叹他家中如此不幸。李答道:“其实家兄健在,只为对仗工整尔。”有时你看到作者在诗词作品中痛不欲生、涕泪横流,且莫当真,也许他只是在模仿古人而已。

真,是诗的灵魂。苏轼在《读孟郊诗》中说:“诗从肺腑出,出则愁肺腑。有如黄河鱼,出膏以自煮。”只有那些“以诗为生命、以生命入诗”的人,才能写出动人心魄的佳作。

谁也无法要求诗词写出所有的真实,但写出来的就要力求“景实情真”。如果没有创作冲动,宁可暂不写诗。勉强拼凑出来,也不会是什么好诗。我们下笔时不妨自问:我为什么要写诗?诗中是我自己的真实思想感情吗?能够这样自问的作者多了,假诗也就少了。

二、平。

有些作品是立意上的平,既缺少哲理感悟和个性情怀,又缺少生动意象和丰富想象,只知照景写景、就事论事,写出来的除了“流水账”就是“说明书”。有些作品则是表现手法上的平,平铺直叙如同白开水,呆板、直白,淡而无味。

平则无趣。冯小刚说电影不但要“有意义”,还要“有意思”。创作诗词也是这样,否则人家凭什么要花时间读你的作品,甚至记住你的诗句?

请看前人有趣之作:

“不知近水花先发,疑是经冬雪未销。”(张谓《早梅》)是为景趣。

“欲得周郎顾,时时误拂弦。”(李端《鸣筝》)是为情趣。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(苏轼《题西林壁》)是为理趣。

与平相对的是奇、是曲。怎样才能出奇呢?

一是逆向思维开新境。杜牧的一些咏史诗被称为“翻案诗”,就属于逆向思维。例如他的《题乌江亭》:“胜败兵家事不期,包羞忍耻是男儿。江东子弟多才俊,卷土重来未可知。”但宋代的王安石却不以为然,写了一首《叠题乌江亭》:“百战疲劳壮士哀,中原一败势难回。江东弟子今犹在,肯为君王卷土来?”这是对杜牧逆向思维的再逆向思维。

二是更进一层便出奇。例如唐人刘皂(一说贾岛)的《渡桑干》:“客舍并州已十霜,归心日夜忆咸阳。无端更渡桑干水,却望并州是故乡。”全诗因后二句更进一层,拓展了诗境,便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。

三是大胆想象做假设。例如李白的《夜宿山寺》:“危楼高百尺,手可摘星辰。不敢高声语,恐惊天上人。”后三句极尽夸张和想象,却令人感同身受。有了这般澎湃的诗情和奇幻的想象,写出来的诗又怎会平庸!

怎样才是“曲”?做人要老实,作诗则不宜一味老老实实、一本正经。诗词要有曲折,你可以含蓄地说、俏皮地说、夸张地说、

拐弯抹角地说、正话反说、打比方说,尽量不要直说。

清代袁枚在《随园诗话》中说:“诗贵别趣,意忌直出。”他还举例说明曲折的含义:“清人王仔园的《访友》:'乱乌栖定夜三更,楼上银灯一点明。记得到门还不扣,花阴悄听读书声。’到门还不扣,此曲也。若到门便扣,则直矣……”诗词有了曲折,更能增添趣味和美感。

三、俗。

岭南诗人苏俊说:“当代人作诗百分之八九十都死在这个'俗’字上”。

除了立意旨趣上的俗,最常见的就是语言俗。通俗口语当然可以入诗,古今都有一些用浅近通俗语言写的好诗。然而浅近不等于浅薄,通俗也绝非粗俗。

明朝布衣诗人谢榛在他的《四溟诗话》中说:“作诗有三等语:堂上语,堂下语,阶下语。知此三者,可以言诗矣。”他还举例说:“凡上官临下官,动有昂然气象,开口自别。若李太白'黄鹤楼中吹玉笛,江城五月落梅花’,此堂上语也。凡下官见上官,所言殊有条理,不免局促之状。若刘禹锡'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’,此堂下语也。凡讼者说得颠末详尽,犹恐不能胜人。若王介甫'茅檐长扫净无苔,花木成蹊手自栽’,此阶下语也。”

即便是谢榛所说的“阶下语”,与我们今天的许多作品相比已算高雅的了。

笔者看到有些诗友的作品,为了凑韵或者平仄需要,经常把句末动宾词组的三个字颠倒位置,把动词挪到了宾语的后面。比如:“园门进”“芬芳吐”“骏马骑”等等,这也许是受到快板书、大鼓书和戏曲唱词之类语言的影响,用在诗词中就太欠雅驯。

为什么会这样呢?陆游在《示儿》诗中说:“汝果欲学诗,工夫在诗外。”而我们许多诗友欠缺的,却是诗内功夫。一些诗词作者由于读书太少,腹笥贫瘠,作起诗来难免开口便俗,“下笔如有鬼”。

诗词作品能做到雅俗共赏当然好,但雅俗共赏是指诗词用语深入浅出,大家都能欣赏,不应成为作者懒于下功夫学习提高、把诗

词写得俗不可耐的借口。诗词是高雅艺术,想要作品脱俗,就必须在基础训练和语感培养上补好课。

四、滥。

一是选材之滥。清代陶元藻在《全浙诗话》中说:“磨铁可以成针,磨砖不可以成针。”他主要是指学诗者的先天与后天条件,此论也同样适用于诗词的取材立意,若取材不当、立意卑下,再磨也难成佳构。诗词创作应当写自己最熟悉、最擅长的领域,自己感触最深的事物或事件。有些诗友每遇“重大题材”便一拥而上,也不管有诗无诗,先自洋洋洒洒凑出若干首,浑然不识作品妍媸优劣。又为了赶“时效”,急急忙忙发到网上、投给报刊,其质量可想而知。

二是造语之滥。不是重复别人就是重复自己。在笔者审改的大量来稿中,“惊寰宇”“壮神州”“展宏图”“谱新篇”“逢盛世”“乐尧天”之类词语司空见惯,目不暇接。好像作者除了这些滥熟之词,再也没有可用的语汇。这是创作上的一种惰性表现,值得作者下大功夫去矫治。

三是数量之滥。目前诗词组织众多,成员多为退休后的老年人。他们往往是兴之所至必作诗,作品产量很高。有人说创作一首诗词佳作,不亚于一项科学发明,是为至理名言。一个人不可能每天都创作出一大批佳作,就如同不可能每天都有一大批创造发明。

与“滥”相对的是精。

诗词是最精粹的文学形式,写作一定要精益求精,从取材立意到谋篇造句、遣词炼字,都要反复精选和锤炼。对写出来的诗词还要百改不厌,好作品往往是改出来的。唯有多改、多删除、迟发表、少发表,才能尽量减少今后的遗憾,展现出自己最精彩的创作成果。

作者的胸襟、眼界、志趣,决定作品的境界、格局、情调,一个人的素养,是其所受教育的总和。若能坚持多读好书,尤其是多读好的诗词作品和诗论文章,通过学和悟,就可以逐步弥补诗词文化涵养上的不足,突破原有边际,切实提高诗词创作水平。

(作者系安徽省诗词学会会长、《安徽吟坛》主编)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相关资讯